未来五年,需求的强劲增长和供给瓶颈的打破,无疑将构成中国旅游业重大的发展机遇。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事件活动举办,对旅游业尤其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申银万国认为在这些重大事件的驱动下,未来五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估计旅游收入将保持15.2%的平均增长速度。 1.旅游行业重回快速增长轨道
受SARS的影响,2003年中国旅游业受到重创,2004年则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之后,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中国旅游总人数达到13.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尽管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增速较2004年都有明显下降,但两者基本上都回到了1998年以来的快速增长的轨道上。
1.1三大旅游市场均快速增长
从三大旅游市场来看,目前中国三大旅游市场规模都有明显扩大,总体上都呈现出蓬勃、快速发展的趋势。
1.1.1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活跃
继2004年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亿人次,与04年同期比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与04年同期比增长12.2%。另外,从黄金周来看,作为国内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黄金周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增速都有所加快。其中,2006年春节、五一黄金周分别接待游客7832万人次和14600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5%、20.7%;实现旅游收入368亿元和58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6%、25.3%,皆为近几个黄金周的最快增速。
1.1.2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2003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遭受最为严峻的考验。当年入境旅游人数仅为9166万人次,下降了6.4%;国际旅游收入仅为174亿美元,下降了近15%。2004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形势相当不错,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2005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与04年同期比增长10.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与04年同期比增长13.8%。两者的增速都居三大市场之首。
1.1.3出境旅游市场增速有所趋缓,因私出境比例继续提高
随着SARS疫情解除和国家出境政策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出境旅游与03年同期比增长42.7%,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2005年,出境人数与04年同期比增长仅7.5%,增速明显下降。出境人数中因公出境人数达到588.6万人次,与04年同期比增长0.2%,占出境总人数的19.0%;而因私出境人数达到2514.9万人次,与04年同期比增长9.4%,占出境总人数的81.0%,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1.2各子行业规模继续扩张
从三大子行业来看,目前中国三大旅游子行业发展都较为迅猛。
1.2.1景区日趋丰富,规模增速有所加快
近年来,中国A级景区的总体数量规模继续扩大,增速呈现出明显的“V”型。截止2005年底,中国A级景区累计达到了2257个,与04年同期比增长61.1%,其中,4A级景区累计达到673个,与04年同期比增长37.6%。
1.2.2酒店规模的增速有所回升,效益呈高速增长
2005年,中国星级饭店家数达到11987家,与04年同期比增长10.1%;星级饭店客房数达到了近145万间,与04年同期比增长17.5%;星级饭店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400亿元,达到1423亿元,与04年同期比增长15.0%,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1.2.3旅行社规模的增速有所下降,业务收入明显回升
2005年,中国旅行社家数达到16420家,与04年同期比增长10.1%;旅行社收入首次突破1200亿元,达到1241亿元,与04年同期比增长21.9%,增长较为迅猛。
2.旅游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影响旅游行业的因素众多,包括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概括而言,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于两方面,即需求和供求因素。而通过这两方面因素分析,目前中国旅游行业已经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2.1需求:重大机遇与转折点
2.1.1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行,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又将在广州拉开帷幕,此外,上海也将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活动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鉴于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全世界人气指数最旺的重大事件活动,下面将以奥运会为例,简要分析重大事件活动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奥运会将大大促进举办国旅游业的发展:1)奥运会将导致入境旅游激增。奥运会期间除了人数众多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体育官员、媒体记者参加以外,还有大量的“拉拉队员”和观众蜂拥而至。因此,奥运会的举办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境外游客及其外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从近几届举办的奥运会实际情况来看,据世界银行数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举办当年入境人数达到3964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98亿美元。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也分别达到了495万人次和122亿美元。另外,奥运会会前、会中入境人数及其外汇收入均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尤其是会中增速明显加快,而奥运会会后增速则出现较大的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尤其是会后第一年表现的较为明显。
2)奥运会对国内旅游的影响整体偏正面。首先,从举办城市来看,一方面,奥运会将产生“虹吸效应”,即在奥运会的吸引力影响下,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者前往举办城市旅游,举办城市的居民进行本地旅游。这部分旅游活动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国内旅游市场产生的新增效应,是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奥运会还存在“挤出效应”,即由于奥运会的举办,短时间内大规模游客的涌入将在交通、物价、噪音、社会治安等方面对正常旅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举办城市当地旅游者、国内其他地区旅游者纷纷改变其原来的旅游计划(或取消旅游,或到举办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旅游)。这将对举办城市的国内旅游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多数研究文献和有关统计数据来看,总体上,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国内旅游的正面效应将大于负面效应。以悉尼奥运会为例,2000年悉尼的国内过夜游客达到829万人次,与99年同期比增长3%;国内旅客总人数则达到2764万人次,与99年同期比增长高达13%,这说明2000年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悉尼的国内旅游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其次,从国内其他地区来看,由于受到所谓的“挤出效应”影响,国内部分旅游地区将承接来自举办城市或其他地区的旅游者。当然,本地区也有部分旅游者受奥运会影响而出游举办城市或其他地区,从而也给本地区带来负面效应。但总体上,奥运会的举办也将给举办城市之外的国内其他地区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除新南威尔士州在国内旅游中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外,澳大利亚其他各州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较1999年均有所上升或维持不变。
第三,从举办国整体来看,受奥运会的影响,国内居民在“虹吸效应”和“挤出效应”双重作用下而发生国内旅游活动,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因“挤出效应”而发生出境游,从而导致国内旅游市场漏损,但这种影响较为有限,总体上国内旅游人数仍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如2000年澳大利亚国内过夜游客数量达到7377万人次,与99年同期比增长1.1%。另外,考虑到游客的增加还会使得相关的行业受益,尤其是旅游酒店,由于奥运会需要大量、全面、多样的食宿供应和服务,这给酒店业带来巨大商机,尤其是在奥运会举办的前后一年(在奥运会举办当年,澳大利亚酒店行业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出现锐减,这主要与举办当年酒店价格明显上涨有关)。因此,总体上,奥运会对举办国国内旅游市场偏正面。
中国北京独特而显著的比较优势将使旅游业受益更为明显。与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相比,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则具有以下独特而显著的比较优势:1)中国和北京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西方人眼中笼罩着神秘东方色彩,并具有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大于澳大利亚和悉尼;2)中国和北京的政治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其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大于澳大利亚和悉尼,奥运会相关的商务、会展旅游将有更大的增长潜力;3)大中华经济圈----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逐渐形成,海外华人有着极高的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热情;4)中国和北京的地理区位优越,对于世界一些主要旅游客源地,如欧洲而言,中国和北京的旅游距离短于澳大利亚和悉尼;5)世界经济和旅游业整体上正处于稳定增长的黄金时期,近些年发生类似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尤其是毗邻中国的俄罗斯、日本等国未来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从而使得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上述独特而显著的比较优势决定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其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完全有可能大于悉尼奥运会。
2.1.2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意识转变决定旅游消费潜能的形成和释放
消费结构升级对旅游消费的提升作用已经显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明显,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至36.7%和45.5%。按国际划分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已接近小康水平,并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居民消费结构将不可避免地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变。而作为发展性、享受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消费是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之后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它具有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智力和体力等功效,是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消费的综合体。因此,未来旅游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选择和组成部分。从实证角度来看,1990-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其在各项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显著增加。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旅游消费具有更大的潜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在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下,居民消费观念和意识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时尚消费,越来越多地将为居民,特别是中高收入者所接受。因此,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意识转变的推动下,未来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长期增长周期。
2.1.3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着旅游消费稳定增加
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旅游市场发展水平。旅游有效需求的形成要求旅游者必须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此旅游需求有一个最低临界点。国际旅游学专家根据多年的统计材料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有所加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人均GDP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2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5年已经达到了1400多美元。而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有能力支付类似旅游这种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而伴随着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总体上中国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居民旅游人均消费额都呈现出逐年增长势头。因此,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践观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都构成了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未来经济将被看好、居民收入将不断提高。伴随着重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剧,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政府也将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将稳步增加。这将成为推动中国旅游消费快速稳定增长的强劲的推动力,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旅游市场将面临日益旺盛的需求,旅游市场将大有可为。
2.1.4闲暇时间的增多导致旅游市场趋旺
闲暇时间的增多是导致旅游市场趋旺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旅游消费是一种休闲类消费,这种需求的实现要求人们必须有可用来旅游的闲暇时间。1995年5月以前中国实行的是每周一日休假制,居民旅游主要是国内短途旅游。1995年5月之后,中国开始实施每周两日休假制,国内随即出现“周末旅游”热。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各有一周时间的集中假日。由于有了时间保证,这为中长距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导致国内旅游呈现出整体的活跃性。这突出体现在未来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新的催化剂。
与国外相比,中国职员的假期明显过短,其中,带薪假期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法律明确了带薪休假制度,目前部分外企和国企职工、公务员也开始享受带薪休假,但由于带薪休假的具体细则和实施办法至今还是空白,从而使得带薪休假对大多数职员而言一直是有名无实。然而,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普遍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尤其是“黄金周”这种集中休假制所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运力不足、景点、餐饮住宿设施不堪重负等)。预计未来中国带薪休假制度将逐步普及。近日也有媒体报道,国家目前也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带薪休假的具体办法》。因此,随着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其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闲暇时间充裕也使得“银发旅游”市场极具潜力。带薪休假制度激发旅游市场繁荣,主要是针对工作从业者,然而社会还存在大量的退休者。这些退休的居民,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的闲暇时间是无限的。他们在身体健康状态、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活动。当前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社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另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首次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1年到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28%,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因此,未来“银发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
汇率升值是影响旅游业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本身具有可贸易品特征,汇率变动对旅游业,尤其是出境、入境旅游有重大影响。具体而言:1)汇率升值对出境游的影响大于入境游。本币汇率升值,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外的购买力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而汇率升值将对出境游形成直接的利好刺激,进而导致出境游规模扩大。而对外国居民而言,则意味着其购买力的稀释,因而汇率升值将入境游将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入境游规模的一定程度的萎缩,但总体上其影响程度要小于出境游。如日本在1985-1987年期间,伴随着其本币的升值,其出境人数的增长率从10%左右上升到30%-40%;与此同时,其入境人数的增速则明显趋缓,部分年份(如198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总体上下降幅度要小于出境游。同样,韩国在1986-1989年期间,其出境人数增长率也从10%左右猛升到50%-60%;而入境人数增速也出现明显的下降。2)大幅升值对出入境游的影响都大于小幅升值。日本、韩国2在本币年均升值幅度较大时(如8%以上),出入境游的人数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日本在1986年8月,日元兑美元较上年同期升值34.2%,入境人数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40多个百分点;而当升值幅度较小时,出入境游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
升值对旅游业影响短期内不大,长期则较明显,总体效应偏正面。管理层一再强调,人民币不会采取大幅激进的升值策略,因此,未来人民币只能出现小幅稳定的情况,而根据前文分析,从短期来看,这种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与日俱升,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未来3年人民币至少仍有10%的空间,因此,升值对旅游业将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仍主要以正面为主。
具体而言:1)出境游市场的火爆程度有望进一步加剧,入境游市场影响不大。近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出境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局面,随着人民币继续升值,出境游市场的火爆程度势必进一步加剧。与之相反,人民币升值对入境游市场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旅游业仍具有相当的价格竞争优势(据WTTC,2003、2004年中国旅游业价格竞争力指数分别排名为第3名、第16名)。即使人民币升值,对本来就很便宜的中国旅游而言,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升值而出现明显减少。因此升值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较为有限。2)对景点行业影响偏有限负面,对旅行社、酒店行业中性。首先,从景点行业来看,人民币升值后,部分国内游客,尤其是高端游客将出现消费替代,即从国内游转移到出境游,因而升值对景点行业总体偏负面。但考虑到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仍以国内旅游为主,景点行业中游客也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另外,尽管升值对入境游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各景点入境游客所占比例较低(据估计,自然景点游客中约5-10%为入境游客)。因此,这种负面影响仍较为有限。其次,从旅行社行业来看,旅行社一方面受益于出境游客的增加,另一方面则可能承受入境游客减少的压力,但这种压力较小,因此,对大多数国际旅行社而言,升值对其影响偏正面;而对国内旅行社而言,升值则带来一定客源的丧失。整体而言,升值对旅行社的影响中性。第三,从酒店行业来看,升值使得部分国内游客,尤其是高端游客将选择出境游,因此,升值对高端酒店可能受到一定冲击,但不是很大;对中低端酒店行业的影响甚小。另外,人民币升值加剧资产重估,处于繁华地段的酒店反而可能获利。 2.2供给:瓶颈逐步打破
2.2.1日益加大的政府扶植力度将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政府将进一步向旅游业倾斜,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自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后,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将旅游产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即“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尤其是在2006年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下,旅游业的重要地位更为凸现,因此,“十一五”期间,中央及地方政府将继续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向旅游业倾斜,从而使得旅游业面临一个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将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行业政策将进一步放宽,中国将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为实现2020年把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未来中国旅游行业的政策势必进一步放宽。
首先,旅游目的地范围将进一步扩大。1983年中国首次开放香港、澳门作为大陆居民探亲旅游目的地,1990年又增加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997年开放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此后旅游目的地开放速度明显加快。到2005年底,与中国已签订了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协议(即ADS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7个,目前已经正式开展组团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6个。未来中国旅游目的地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其次,出境携带货币的管理制度将进一步放宽。从近年来出台的有关规定来看,国家对货币出境管理已经呈现出宽松化倾向。未来中国出境携带货币的管理制度还将会进一步放宽。旅游行业的这种对外开放和政策的放宽,无疑将进一步刺激中国旅游市场,尤其是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2.2.2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
基础配套设施条件是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有效需求的形成要求相关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对一个旅游景点而言,只有“进得来,散得开,住得下,吃得好”,才能将旅游吸引物对游客的吸引力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旅游需求。这就要求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邮件通信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地完善。以交通运输为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捷旅游活动更加便捷和舒适。通过数量模型,可以发现,通车里程是国内旅游人次数的一个显著解释变量,且当铁路、公路、航空平均通车里程每增加1公里,国内旅游人次数就会大约增加306人次。这说明交通运输条件是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未来中国基础配套设施将不断加以完善。目前各级政府、各旅游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并把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可从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得以印证。再如,未来三年,将有五条通往黄山高速公路陆续贯通,届时华东、华南、华中三地的旅客进入黄山的时间有望大大缩短。因此,随着与旅游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必将大大改善,这将进一步促进旅游有效需求的形成,带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3.旅游行业发展潜力与前景分析
3.1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近年来中国旅游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无论是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从出游率来看,目前中国都有较大的差距。如2002年中国出游率约为68%(2005年约为96%),而同期美国、法国的出游率接近400%。这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仍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十一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2%
国内外主要旅游权威机构都积极看好中国旅游业。在综合分析了上述影响旅游业的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对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根据相关模型预测,“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15.2%,2010将达到15533亿元,其中,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4.7%、16.4%;国内、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增长13.8%、13.2%。
国内外主要旅游机构看好中国旅游行业。1997年3月世界旅游组织(WTO):到2020年,中国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占世界份额的6.2%,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11%。
2006年1月国家旅游局(CNTA):“十一五”期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
2006年4月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未来10年间(2007-2016年),中国旅游业年均增长8.7%。未来中国在旅游和旅行总需求方面成为世界上发展第二快的国家。
4.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4.1需要看好三类公司:
一是具有垄断资源的自然景点公司。具体包括G峨眉山、G桂旅、G黄山、丽江旅游等。这些公司属于战略性品种。判断这类公司投资价值的两个基本点是:首先,这类公司由于掌握着稀缺资源,能保证业绩稳定而持续的增长,具有较高的定价能力,能够不断提高价格,并实现规模效应。其次,通常而言,在全流通背景下,随着管理层激励的推行,这些公司的管理会逐步改善,治理结构会逐步透明,从而逐步消除投资者对“收入能否转化为利润”的担忧。甚至,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利润更快的增长。因此享受更高的估值。这些公司享受30倍的动态市盈率是可以接受的。对这类公司的操作建议是长期持有这些战略性品种,短期波动不必在意。
二是具有奥运、世博等概念的公司。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活动不仅将给各景点公司带来大量的游客,而且也会使得各种商业活动更趋频繁,这势必给旅游行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奥运概念首要的受益公司包括G首旅、G中青旅(第一受益梯队)。但正如前面对奥运会影像分析,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业也会受到明显的正面影响和带动??如果是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他很可能在到过北京后再到西安、桂林甚至黄山等地旅游。基于此,奥运概念对所有旅游股都是重大利好。受益的第二梯队包括:G桂旅、G黄山、G峨眉山、G华侨城、G锦江等。
三是资产重估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的公司。这类公司拥有一定的房地产项目或其它并购资产,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或存在较大的并购可能性而导致资产重估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包括G锦江、G华天、G穗东方、西安饮食、G华侨城、世博股份等;不过这些公司的潜在价值能否实现,需要有一定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因素包括:公司被并购(G新都、G穗东方、西安饮食等存在可能)、资产出售(G锦江)、盈利大幅上升(G华侨城、世博股份等)。
4.2国内外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估值比较
通常旅游行业公司的估值方法多采用P/E、EV/EBITA、PE/G等方法。由于旅游行业可细分为景区、酒店、旅行社(或旅游综合)等3个子行业,而每个行业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这3个子行业的角度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比较。
无论是从景区行业,还是从酒店、旅游社等行业来看,国内A股的重点上市公司的P/E、EV/EBITA的均值几乎都高于国外同类上市公司的均值,而PE/G的均值却明显低于同期国外上市公司的均值。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具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国内旅游公司的P/E、EV/EBITDA本来就应该高于国外同类公司。原因有二:一是国内旅游公司,特别是景区类公司的成长性好于国外同类公司(国内旅游公司的PE/G均值明显低于国外同类公司就是明证)。当前国内旅游业仍属于朝阳产业,且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而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旅游行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行业;二是国内景区类,尤其是自然景区类公司具有突出的资源垄断特性和较强的定价能力。而国外同类公司,多为国家公园体制,以国家公园形式开放,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属于公益事业。因此,目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A景区子行业
A.1动态P/E比较
作为一种简单、并被广泛采用的估值方法,动态P/E法同样适用于旅游行业。根据简略统计,2005-2007年国内A股重点景区类公司平均动态P/E分别为35、25、21倍,而同期国外景区类公司平均动态P/E分别为28、23、20倍。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平均动态P/E都高于国外平均水平。其中,估值更具吸引力是G华侨城,2007年仅为7倍,接下来依次是G峨眉山、丽江旅游、G黄山和G桂旅。
A.2EV/EBITDA比较
与国外景区类公司相比,国内景区类公司的平均EV/EBITDA普遍较高,2007年平均EV/EBITDA也达到了12.5倍。总体上国内景区类公司平均EV/EBITDA高出国外约60%左右。而从公司层面来看,国内景区类公司EV/EBITDA的比较结果和动态P/E比较总体上相差不大,依次是G峨眉山、G华侨城、G黄山、丽江旅游、G桂旅。其中,G峨眉EV/EBITDA较低,2007年仅为8.0倍。
A.3PE/G比较
与前两种估值结果不同,国内景区类公司的PE/G指标明显低于国外类似公司,2005年国内PE/G值仅为1.2倍,而同期国外达到了2.4倍,这可能与国内景区类公司的盈利增长性更强有关。从公司层面来看,估值最具吸引力的公司分别为G华侨城、G峨眉山、G黄山、丽江旅游、G桂旅。其中,G华侨城2005年PE/G值仅为0.4,小于1,这反映出公司的盈利增长率大于市盈率,维持目前的估值没有压力,并且还有上涨空间。
B酒店子行业
B.1动态P/E比较
从样本数据来看,2005-2007年国内酒店类公司平均动态P/E都高于同期国外酒店类公司平均水平,但同时也注意到,2007年国内外酒店类公司的平均动态P/E已经较为接近。另外,2006-2007年G锦江动态P/E分别为21、17倍,相对国内和国外部分类似公司,其投资价值较为明显。其次分别是G穗东方和G华天。
B.2EV/EBITDA比较
与动态P/E估值不同,国内酒店类公司的平均EV/EBITDA与国外酒店类公司相差不大,甚至在2007国内酒店类公司的平均EV/EBITDA还略低于国外酒店类公司,估值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而在公司层面上,G穗东方、G华天的EV/EBITDA较低,并与国外酒店类公司相当,而G锦江的EV/EBITDA较高(2007年EV/EBITDA仍高达20.7)。
B.3PE/G比较
从样本公司数据来看,国内酒店类公司的平均PE/G指标与国外类似公司相差同样不大。2005年国内PE/G均值为1.4,而同期国外为1.6。这说明反映出国内酒店类公司的盈利增长性较强。从公司层面来看,估值最具吸引力的公司依次为G锦江、G华天、G穗东方。
C旅行社子行业
C.1动态P/E比较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外旅行社类公司的动态P/E一般为18-23左右,相比较,近几年国内旅行社类公司的P/E则略高一些,2005年甚至达到了33倍,2007年也在22倍以上。从公司层面来看,G中青旅2005-2007年动态P/E呈明显下降趋势,2007年仅为8倍,投资价值凸显。而G西旅、G首旅的动态P/E较高,并显著高于G中青旅和国外类似公司。
C.2EV/EBITDA比较
与动态P/E比较不同,国内外旅行社的平均EV/EBITDA比较总体相差不大,尤其是在2006-2007年。据统计,国外旅行社类公司的平均EV/EBITDA在14-18倍之间,而国内旅行社类公司在11-23倍。在2007年平均EV/EBITDA甚至国内公司还低于国外公司。同样,国内三家旅行社类公司的EV/EBITDA,与国外相比,也相差不大,其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是G中青旅,其次是G西旅,而G首旅则略高,2007年EV/EBITDA接近16倍。投资价值排序与动态P/E估值结果一致。
C.3PE/G比较
同样,国内旅行社类公司的PE/G均值与国外类似公司相差不大,但国内仍低于国外水平。2005年国内PE/G均值为1.3,而同期国外为2.0。这同样反映出国内旅行类公司具有较强的盈利增长性。从公司层面来看,估值最具吸引力的公司依次仍为G中青旅、G首旅、G西旅。(申银万国)
固定链接 | 评论(0) | 阅读(1305) |
2009-05-26 10:55: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