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HOME > 政策法規
國家旅遊局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社

發布時間 2013-04-16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局(委):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對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了部署。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了我們黨對肩負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對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們各項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揮好旅遊業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理解文化體製改革的重大意義,增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中央做出的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是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部署。

  旅遊與文化密切相關。旅遊需求本質上屬於精神文化需求;旅遊活動客觀上是人們認知社會、感受自然的文化交流;旅遊產業是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國旅遊行業學習和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要全麵把握旅遊和文化的相互關係,以高度的自覺精神和政治責任感,積極地把旅遊業作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領域,自覺地把旅遊業作為先進文化傳播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努力地提升旅遊業的文化精神,創造性地探索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緊緊抓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機遇,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增添動力,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二、明確旅遊業的文化責任,自覺發揮其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作用

  旅遊與文化的密切關係,決定了旅遊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應承擔的文化責任。

  (一)以旅遊業大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旅遊需求是當前人民群眾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之義。旅遊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要任務就是要進一步貫徹好、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加快實現“兩大戰略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要求、新期待。全國旅遊行業要站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高度,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充分發揮旅遊對文化的傳播功能,使旅遊業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平台;充分發揮旅遊對文化的傳承功能,促進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充分發揮旅遊業對文化的激發功能,擴展文化產業空間,為文化創新注入活力;充分發揮旅遊業對外文化交流的優勢,推動我國的國際形象和文化軟實力提升。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統領大力培育健康、豐富、包容的旅遊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健康旅遊的文化之魂,健康的旅遊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要係統總結旅遊活動和旅遊產業發展中各種文化現象的價值內涵,研究建立從旅遊資源評價、規劃建設、市場推廣、服務經營以及旅遊消費全過程的旅遊文化評判標準,引導追求真善美,推動旅遊行業確立健康文明的價值取向。要充分認識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善於以文化為資源開發優質旅遊產品;要充分認識旅遊的文化效益,深入挖掘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從旅遊目的地建設和旅遊產業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環節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價值追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統領,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的服務文化,大力宣傳寓教於遊的遊覽文化,大力推動健康文明的消費文化,大力推行尊重環境、尊重目的地居民、尊重旅遊者和服務者的負責任文化。培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的旅遊文化,為旅遊業建設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創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麵。《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作用”,這對以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同屬於精神消費,在形式和內容上互相支撐,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要按改革創新的要求推動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結合,創新資源優勢、產品模式和市场需求。要以包容的精神学习吸收各领域的优秀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大对文化旅游创意策划、资源整合、营销推广,开拓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市场;要注重现代科技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科技文化含量;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活力,为更多符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要充分运用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发展机制,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支持。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引导和积极培育健康丰富的旅游文化。一是要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旅游文化评价机制,探索形成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工作手段。二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旅游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要组织一批具有引导意义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品规划,指导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加符合旅游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产品。四是要加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活动的引导,组织开展针对各种低俗文化、伪民俗现象的市场检查,防止庸俗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进入旅游市场。五是要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合作,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旅游文化;树立旅游业的文化精神。

  (二)继续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一是要重点支持一批全国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品牌,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文化旅游活动重点名录库。二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出一批旅游精品。三是继续提升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四是继续引导、支持和规范文化旅游名街、名镇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五是要继续鼓励创意和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三)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一是要充分认识红色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二是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党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要主动与宣传、文化、建设、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在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二是要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积极争取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三是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四是要探索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更好地展示国家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五是要紧密跟进重点省市正在推进的文化旅游改革试验,支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和地区先行先试,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积累经验。

  (五)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一是要组织好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全行业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和行业表率。二是要认真落实《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促进大专院校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四是高度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文化底蕴。把导游、讲解员队伍作为文化交流使者来要求。要抓紧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的具体办法,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五是要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对本意见贯彻落实的督促、指导和检查,用实际行动,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国家旅游局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抄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各计划单列市旅游局,各副省级城市旅游局及各重点城市旅游局

 

[ 點擊數:] [打印本網頁] [關閉本窗口]
 

相關內容
  • 關於加強星級飯店服務質量檢查工作的通知 2013-04-16
  • 國際酒店職業經理人網版權所有
    地  址: 北京鼓樓東大街25號 郵政編碼:101500 電  話:86-010-64830040
    京ICP備09051345號 技術支持單位:北京中宏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