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HOME > 地方動態
湖南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

發布時間 2013-04-16

一、湖南旅遊業“十一五”發展的主要成績與問題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旅遊業快速增長,特別是在2007年將旅遊業確定為支柱產業後,我省戰勝了冰災、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證了旅遊業的持續又好又快發展勢頭,2009年,全省實現旅遊總收入1099.47億元,同比增長29.08%,成為我省繼機械裝備製造業、石化、有色金屬和食品之後的又一個產值過千億的產業。預計到2010年底,旅遊業總收入將達到1321億元。主要指標超額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總體目標規定的主要任務。
1、旅遊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旅遊業產業地位大提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省第九次黨代會正式把旅遊業確定為我省富民強省的支柱產業,提出建設旅遊大省的奮鬥目標。200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連續召開了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工作會議,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成立了高規格的旅遊業發展領導小組。各市州分別召開了高規格的旅遊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各市(州)和大部分縣(市、區)都成立了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省直有關部門從資金、項目、設施、宣傳等方麵對旅遊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全省各級黨政領導重視支持旅遊業的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省旅遊業發展的氛圍空前濃厚。在2009年,旅遊產業總產值過千億。在“十一五”期末,湖南省有十二個市州確立了旅遊業支柱產業的地位。“十一五”期間,我省出台了《關於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決定》、《湖南省鄉村旅遊發展工作意見》、《湖南省旅遊產業發展考核獎勵辦法》、《關於加快旅遊項目建設和旅遊市場主體培育的若幹意見》、《湖南省旅遊條例》等一係列保障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文件,落實了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項目帶動戰略取得大成效。我省在“十一五”期間,清晰了項目建設思路,2009年實施了全省“旅遊項目建設年”,推出了“251”項目建設工程,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旅遊項目建設的專門政策文件,並在境內、外召開旅遊項目招商會。目前全省在建的500萬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旅遊項目有548個,投資總額達211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503億元,2009年完成投資285億元。
第三,旅遊業發展合力大凸顯。按照“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全麵負責,部門各司其職,各方聯合行動”的要求,發改、財政、交通、文化等部門形成了大旅遊的觀念,明確職責,合理分工,完善協調合作機製,形成了大聯合、大協作的旅遊工作格局。省發改委在項目資金安排上,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從有限的預算內投資、服務業引導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西部產業開發專項資金中,安排了資金,加大了對全省性的景區建設、宣傳促銷、旅遊商品開發等引導力度,爭取國債資金重點支持了“韶山一號工程”、南嶽等文化旅遊景區保護開發,利用開行和世行貸款,重點支持了張家界、湘江風光帶的開發建設;省財政廳積極籌措落實資金,努力增加預算內投入,大力爭取中央支持,督促14個市州建立旅遊專項資金,各級財政都加大了對旅遊業的投入。省交通廳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構建了旅遊業快速通道,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向旅遊傾斜,改善了通往景區特別是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景區的通達條件,並支持旅遊景區在高速公路設立指示路牌;省林業廳加大了森林公園提質升級的進程、省建設廳在風景名勝區建設、城鄉規劃以及申遺工作方麵加強與旅遊局的聯係,省農業廳加大對鄉村旅遊的政策支持,省水利廳出台了加強涉水旅遊的辦法等等,省文化廳也大力支持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旅遊休閑產業發展中作用巨大,各職能部門關注旅遊支持旅遊的大環境業已形成,產業規模有較大突破。
第四,旅遊行業管理水平大提高。“十一五”期間我省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進一步強化,行業管理範圍不斷擴大,管理力度大大增強,依法治旅意識得到加強。通過旅遊行業協會,形成自律機製,強化了行業自律能力;各級旅遊行業管理部門大力推行規範化行業管理和專業化工作指導,進一步完善了各種管理製度,積極組織製定行業標準。製定頒布《湖南省鄉村旅遊服務星級評定準則》、《湖南省鄉村旅遊服務經營基本條件》。製定並即將發布《湖南省旅行社星級劃分與評定標準》、《湖南省旅遊家庭旅館評定標準》。加強行業誠信建設,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出現了趙明健、文花枝先進典型;2008年,由省旅遊局自行研發的《湖南誠信旅遊服務管理係統》管理軟件在全省實施。
第五,基礎設施建設大突破。“十一五”期間,我省基本建成“五縱七橫”高速公路網中的“三縱六橫”,市州均實現高速公路通達,全省4小時經濟圈形成,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和旅遊區(點)連接線的建設成績顯著;鐵路建設,特別是武漢―廣州高速客運專線的通車,為旅遊客流的順利進入打下了基礎;進一步完善了長沙黃花機場的配套設施,完成了張家界荷花機場改擴建,提高了航空接待能力;嶽陽作為我省唯一的長沙口岸城市目前已有經營三峽遊產品的瑞士維京公司遊輪停靠,帶來了大量的境外遊客。湘江、洞庭湖遊船項目部分開通營運,特別是長沙湘江段的挪亞遊挪創造了不俗的效益。加強了對旅遊城市和旅遊集鎮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三級旅遊集散中心的體係框架,目前已有長沙市、武陵源、南嶽大型遊客中心在建。2008年12301旅遊服務熱線建設成功。
2、旅遊產業體係明顯優化
第一,旅遊產品結構明顯優化。“十一五”期間,我省全麵整合旅遊資源,完善旅遊產品結構。著力開展國家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工作,加快由單一觀光型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和專項複合型轉型步伐。一批大型的、綜合性的旅遊度假區相應上馬,如長沙灰湯溫泉國際旅遊度假區、湘潭水府旅遊度假區、常德柳葉湖旅遊度假區、衡陽鹽湖旅遊度假區正在加緊融資建設。我省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溫泉旅遊等專項產品發展迅速,自駕遊也備受市場青睞。
第二,旅遊產業體係更趨合理。通過“十一五”的努力,逐步形成了“食、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協調發展格局。餐飲方麵在弘揚湘菜文化和多元特色的基礎上,適當引進省外和境外經典菜係,豐富飲食文化。全省評定了一批“旅遊餐飲示範點”,大部分市州和重點縣市區建設了“美食一條街”,推出美味可口、特色突出、價格適宜的地方特色餐飲。住宿條件進一步改善,飯店服務水平也進一步提升,引進了諸如喜來登、豪庭等國際知名的酒店和管理公司。旅遊交通建設成績顯著,主要景區建設了環保車隊,既保護了景區生態環境,又為旅遊者提供了規範安全的交通服務,一些河湖型旅遊景區的遊船實行了更新換代和特色化設計,給旅遊者全新的體驗感受。旅遊景區開發建設成績顯著,一方麵注重新開發景區的高水準建設,另一方麵注意提升老景區的檔次,提升A級水平。我省從2006年開始加快了對旅遊商品的引導發展,在重點景區集中建設旅遊商品購物場所,有計劃地在重點市縣規劃建設大型旅遊購物場所,方便遊客購物;加強對地方土特產與旅遊的結合,根據旅遊的特點進行包裝上市。十分注重旅遊娛樂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省城、地級市城市、縣城的娛樂布點體係,長沙市成為了全國知名的娛樂城市,演藝場所、酒吧、卡拉OK廳等建設成績突出;旅遊景區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民族文化表演節目,《天門狐仙》和《魅力湘西》的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張家界夜間娛樂的多樣性。
第三,旅遊市場結構更加科學。在堅持大力發展國內旅遊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根據入境旅遊市場的發展形勢,穩定港澳台市場,深度開發日韓市場,積極開辟東南亞市場,重點培育歐盟、北美和大洋洲市場,成果顯著。多次組織了赴歐洲、日、韓、東南亞、港澳台等境外旅遊促銷和中國國際、國內旅遊交易會等活動。開發國內旅遊市場方麵,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采取多種形式的促銷活動,擴大我省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四,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更顯成效。“十一五”期間,旅遊人才培育、引進力度不斷加大。繼續實施人才培訓的分類指導,重視領導幹部培訓,建立健全旅遊人才激勵機製,不斷探索完善執業經理人培育機製。高等旅遊職業教育大發展,創辦了全國唯一的旅遊高爾夫職業學院。高學曆人才教育發展邁上新台階,形成了二個旅遊管理學博士授予權單位。
3、旅遊業社會效益明顯體現
依托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走生態文明旅遊發展之路,推動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以大旅遊帶動了農業、工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發展;以發展旅遊產業為契機,提升了區域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了農村自然環境和城市麵貌,促進了城鄉和諧,將鄉村的資源優勢通過旅遊業方式更大地釋放出來;尤其是鄉村旅遊的蓬勃開展為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以發展旅遊帶動農村發展,大力開發適合遊客消費的特色農副產品,發展瓜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綠色食品和手工藝品加工,帶動景區周圍的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旅遊業,保守估計全省間接從事鄉村旅遊的農民有50萬之眾,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安排和“旅遊致富”的理想。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鄉村旅遊點不僅豐富了市民的假期生活,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保住了城郊的綠水清山,實踐著“兩型社會”的建設理念。
4、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湖南旅遊產業發展較快,但湖南省旅遊業在全國的排名尚落後於湖南省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在全國的排名,旅遊業總產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指標尚未達到“十一五”規劃要求。客觀來看,我省旅遊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入境市場麵臨巨大挑戰。入境旅遊規模偏小,特別是高端遊客比例較低;增長速度變緩,進一步挖掘市場空間的難度加大。二是旅遊產業發展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旅遊市場仍需進一步規範。三是旅遊品牌建設仍需提升國際化水準。湖南旅遊資源深度開發不夠,精品、名牌旅遊項目還不多,旅遊城市特色不足。四是旅遊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度假休閑產品還需要加大培育力度,專項旅遊產品還需要進一步做強做特色。五是旅遊商品開發仍有很大潛力空間。六是旅遊龍頭企業培育任重道遠。旅行社“小、散、弱”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華天集團等省內較大型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力有待加強,國際品牌引進成效還不明顯。
二、湖南省旅遊業“十二五”發展環境
1、旅遊業發展新的戰略機遇
第一,發展旅遊業成為國家戰略。旅遊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之一,成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發展旅遊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09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極大地優化了旅遊業發展環境。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各級各部門加快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高漲,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旅遊業發展契機。整個“十二五”期間是一個金融危機影響後的經濟調整和恢複發展時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旅遊產業的逆經濟周期產業性質得到了充分重視,旅遊業發展在經濟回暖的轉變中,表現著先行者角色。在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總體上表現出世界經濟發展領頭羊的作用,將進一步保障經濟增長,積極擴大內需,轉變增長方式,大力調整經濟結構,保障民生,致力於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節能與新能源產業的迅速興起;製造業謀求蛻變積極尋求產業升級。旅遊業是經濟結構調整中,受到特別重視的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旅遊業客觀上已經表現出綠色環保的低碳產業、利於民生的和諧產業的屬性,把旅遊業的發展與促進就業、擴大內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結合,特別是度假休閑的需要結合起來,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第三,旅遊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般生活方式和消費時尚。當代中國,旅遊已經成為一種一般社會生活方式,消費群體由中青年群體主流向著全年齡段普及,旅遊消費結構正由傳統單一的觀光休閑旅遊向多層次、多樣化方向轉型,旅遊消費正由彈性消費向著剛性消費轉變。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了3000美元,這是世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我國剛剛實現每年人均出遊1次的目標,而世界上發達國家美、日、韓人均出遊均在7次以上,我國居民出遊水平在“十二五”期間,至少可以達到人均出遊2次的水平,旅遊花費也將明顯增長。
第四,高鐵時代促成新旅遊格局。鐵路、機場、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使我省內外通達便捷程度上升了層次,成為我省旅遊產業大發展的新契機。以嶽陽―長株潭―衡陽公鐵高速走廊為縱向動脈,長株潭―益陽―常德、長株潭―婁底為橫向動脈,以嶽陽―常德、嶽陽―益陽、婁底―衡陽三條外圍城際複合走廊為輔助,形成複合交通體係。武廣高速鐵路的開通,黃花機場國際航空樞紐體係建設,京港澳、二廣、杭瑞、滬昆、泉南兩縱三橫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建設等,大大擴大了旅遊市場容量。尤其是武廣高鐵的開通,將沿線粵湘鄂3省20多個城市納入了“3小時經濟圈”,促進了珠三角、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旅遊產業的“耦合”,提升了長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應和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必將帶來旅遊業空間格局的大變化,形成旅遊資源開發格局的新組合,引發旅遊產品結構的重整,促成旅遊市場的重新組合,導致消費行為的升級,為我省旅遊的跨越發展拓展了無限空間。隨著京廣、滬昆高速鐵路的修建,交通格局還將大規模改善,進一步優化旅遊業的格局。
第五,低碳經濟理念的導向作用。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節能與新能源產業作為今後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全球都備受重視。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國際社會有碳排放的莊嚴承諾,“十二五”期間,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旅遊作為標準的綠色產業和低碳產業,必然受到國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這有利於今後的旅遊企業的發展和旅遊投資的親睞。我省在低碳旅遊開發上具有巨大潛力,尤其是低碳旅遊發展與“兩型社會”建設可以密切聯係,形成產業係列。
第六,信息化技術發展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科技進步和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發展加快,在旅遊業中的應用也日益普遍,對旅遊業管理手段和服務方式將產生重大影響,導致新的旅遊業態和新的旅遊產品不斷出現。旅遊業將借助新技術實現新發展,向著旅遊電子商務、旅遊裝備製造等領域不斷拓展,進一步加快網絡化、國際化發展的進程,直接麵向世界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2、旅遊業發展矛盾凸顯
第一,人民群眾旅遊需求的快速發展與旅遊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在人民群眾旅遊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旅遊業的結構性供給不足,商業運營模式相對落後,這些問題漸漸凸顯。
第二,體製機製落後與產業快速發展的矛盾。雖然在十一五時期,湖南省旅遊業發展的體製機製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旅遊法缺失是旅遊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法製保障,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的體製矛盾依然突出,還是旅遊業快速發展的製約性因素。
第三,旅遊管理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滿意要求有差距。宏觀管理有缺陷,公共服務體係不完善,配套程度低。管理理念存在缺陷,整個旅遊業還比較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重規模輕品質現象,協調性不理想。
3、轉型升級成為關鍵
第一,發展方式的轉變。總體上,要從政府主導向著“政府主導,市場調節”轉變,加強市場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產業改革和發展,鑄造內涵式、集約化的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
第二,市場主體的轉變。適應國內旅遊需求快速發展的形勢,進一步重視國內旅遊市場的發展規律,以國內旅遊需求為重點,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第三,產業要素的升級。要大力提倡旅遊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更注重依靠知識、資本、現代技術發展旅遊業。注重培育旅遊業的龍頭企業,打造旅遊“航母”。注重產業融合,提高整體效益。注重文化挖掘和科技投入雙發力,大力提升旅遊產品形態。
第四,管理體製的轉型。破除旅遊業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三、“十二五”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思路與目標
1、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特別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遊業做大做強”的指示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精神,實施旅遊強省戰略,充分體現旅遊業的民生產業性質,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社會和諧,努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市場化、集約化、國際化和人性化,突出項目建設“一體”,抓好市場開發和行業管理“兩翼”,打造湖南旅遊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湖南旅遊戰略性支柱產業,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穩增長、擴內需、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和擴大湖南對外開放、提升湖南影響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戰略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施旅遊強省戰略,實現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產業強省的轉變。凸顯旅遊業民生產業的優勢,滿足高品質民生需求,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提升城市品味和城市理念等方麵的作用。
經濟目標:保持旅遊業21.52%的平均增長速度,快於國家旅遊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間的旅遊業增長水平10個百分點,力爭到2015年,旅遊總收入爭上3500億元台階。旅遊收入相當於全省GDP的15%左右。考慮到湖南近年來旅遊業發展的客觀情況,在2012年前,保持26%左右的增長水平,在2012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超過2000億元,2012-2015年保持22%的年增長水平,旅遊業發展躋身全國十強,初步確立旅遊產業強省的地位。
社會目標:強化旅遊業民生產業屬性,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科學跨越、富民強省”中的重要作用,把旅遊業建成為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增加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渠道、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動力、加快對外開放的重要途徑、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和提升整體形象的重要窗口。
環境目標:按照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要求,科學規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旅遊方式,推廣使用綠色環保節能設備,減少旅遊產業發展中的碳排放,切實增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發展旅遊業作為“兩型社會”建設和加快我省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綠色環保產業。
四、“十二五”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1、理順旅遊業發展的體製,創新旅遊業發展機製。
第一,明確政府主導,強化市場機製。
政府主導主要在於明確旅遊產業定位,編製產業發展規劃,製定產業政策,開展總體形象宣傳,引導區域協作,加強市場監管,嚴格資源保護,加強危機管理,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旅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等。在加強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旅遊產業還必須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資源配置,使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共同促進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二,打破部分分割,形成順暢管理。
旅遊業發展涉及部門多,牽涉麵廣,多龍治水的格局不利於旅遊業大發展,要切實形成政出一門的管理體製,落實旅遊行政管理順暢問題,保障旅遊業超常規發展。
第三,打破行政區製約,建設區域協作體係。
探索協作的操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機製,深化長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大梅山、紅三角、大南嶽、環洞庭湖等區域旅遊協作,打造我省各具特色的旅遊板塊。加強我省旅遊業與中部省份和珠三角區域的旅遊合作,促進資源、信息、客流、交通和公共服務等的互通共享,加快推進無障礙旅遊。
第四,創新體製,開展旅遊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
積極推進大湘西文化旅遊經濟協作區建設,支持設立長株潭旅遊低碳經濟改革試驗區,探索設立張家界市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張家界世界旅遊精品建設進程。穩妥推進旅遊資源一體化管理。鼓勵並支持在嶽陽市、湘西自治州探索旅遊資源一體化管理的試點。在長沙、張家界和株洲、湘潭等地創建旅遊產業園區。
2、加快產業體係建設
第一,加快產品建設
加快建設八大旅遊精品。盡快將長沙市、張家界市建設成為世界級旅遊精品,優先將韶山、南嶽、鳳凰、嶽陽樓――君山、~山、炎帝陵建設成為國家級旅遊精品。
全力打造十大著名旅遊品牌。將永州九嶷山――陽明山、嶽陽汨羅屈子祠――龍舟文化旅遊區、懷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婁底曾國藩故居、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葉湖、湘西芙蓉鎮景點圈、郴州東江湖――莽山、益陽茶馬古道、株洲雲峰湖等十個旅遊區打造成為國內著名旅遊品牌。
重點打造十條精品旅遊線路:湘西生態民俗風情精品旅遊線、湘南山水人文精品旅遊線、湘粵鄂武廣高鐵都市精品旅遊線、湘東紅色文化與休閑精品旅遊線、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遊線、湘北環洞庭湖生態文化度假精品旅遊線、偉人故裏“紅三角”精品旅遊線、湖湘文化精品旅遊線、地質奇觀山水精品旅遊線、田園風光休閑精品旅遊線。
積極創建國家等級旅遊區(點)。支持韶山、嶽陽樓――君山、嶽麓山、鳳凰、~山、花明樓、炎帝陵―神農穀等創建國家5A級旅遊區,使全省5A級旅遊區達到6個以上。新增國家4A級旅遊區15個、國家3A級旅遊區20個,新創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各10個。同時,努力創建10家省級旅遊度假區,3~5家國家旅遊度假區。
深入推進“251”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工程。完成建設20個以上的省級重點旅遊項目、50個市級重點項目和100個縣級重點項目,使全省在建的500萬以上的旅遊項目達到600個,投資總額達到4000億元。
大力實施“3521”旅遊創建工程。以建立市州、縣(市、區)、建製鎮、村四級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旅遊目的地體係為目標,在大力支持長沙、張家界創建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的基礎上,在全省創建30個旅遊強縣、50個特色旅遊名鎮、200個特色旅遊名村、10000個星級“農家樂”和家庭旅館。
第二,壯大市場主體
壯大旅遊餐飲業。支持旅遊星級飯店餐飲的特色化經營和國際化接軌。積極支持開發地方特色餐飲,引導具有一定品牌和規模的社會餐飲做大做強,完善和深入開展“湖南旅遊餐飲示範點”評選活動。舉辦湘菜美食節,每年發布“湖湘旅遊美食名店”和“湖湘旅遊美食名菜”。鼓勵我省中小型特色餐飲企業形成企業連鎖或聯盟。
提質旅遊住宿業。重點扶持華天、通程、喜來登等在我省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旅遊飯店實行品牌化擴張、連鎖化經營,力爭5家以上進入全國飯店業百強。引進5家國際知名品牌酒店入湘發展。各市州要建成1家以上五星級旅遊飯店,5家以上四星級旅遊飯店,10家以上三星級旅遊飯店。積極支持發展經濟型連鎖酒店、文化主題酒店和溫泉特色酒店。開展鄉村旅遊住宿接待設施星級評定。在全省星級旅遊飯店推廣綠色酒店標準。
完善旅遊交通業。建設以遊客為中心的交通服務體係。加快我省黃花機場、荷花機場等主要航空口岸的改擴建及南嶽、永州、常德、懷化芷江等支線機場的建設,增開長沙和張家界航空口岸國際航線航班及與周邊地區境外遊客較多城市的直通航線,支持開通長沙至張家界的航空交通快線。規劃並開工建設張家界―慈利―石門―荊州、永州(江永)―陽朔等高速公路,改造提質永州―桂林、平江―九江等與周邊省市的現有對接通道。完成高速公路與主要交通幹線直通主要旅遊區(點)連接線的建設,開通鄉村旅遊巴士,城市公交服務網絡與周邊主要旅遊區(點)和鄉村旅遊點實現連接。扶持成立5家跨區域汽車租賃公司。
做強旅行社業。出台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強的專項政策,穩步推進國有旅行社產權製度改革,促進產權主體多元化,優化資本結構,逐步形成投資、批發、零售的經營體係。積極開展旅行社星級等級評定工作。重點支持以華天國旅、省中青旅、省國旅、省新康輝湖南海外、省光大國旅和長沙國旅等為代表的5~8家旅行社省內擴張、省外拓展,實現集約化、多元化發展。引進5家境外旅行社和10家全國百著名旅行社入湘發展。
做大旅遊購物業。加強我省特色商品與旅遊商品的融合,扶持培育10家以生產銷售湘繡、湘煙、湘酒、湘茶、湘瓷的大型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支持各市州扶持培育2~3家特色旅遊商品企業,打造旅遊商品品牌,提升旅遊商品企業的競爭力。以旅遊工藝品、旅遊食品、醫藥保健品、旅遊文化用品等為重點,規劃在長沙、張家界、常德、吉首、株洲、南嶽等地建設6個旅遊商品交易中心。
做強旅遊文化娛樂業。鼓勵和規範發展影視、歌廳、酒吧、茶藝等休閑娛樂業,開展創建“旅遊文化娛樂示範點”活動,培育5~10家旅遊文化娛樂品牌。大力支持各市州、重點旅遊縣(市、區)和旅遊區(點)策劃製作主題旅遊精品文藝晚會,在全省打造3~5台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演藝品牌。支持旅遊企業股份製改造。重點扶持有條件的3~5家旅遊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推動其在中小企業板上市融資。
第三,培育旅遊業新業態
一是文化產業與旅遊業協調融合,形成文化娛樂旅遊業。讓旅遊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天地,讓文化產業為旅遊業發展插上翅膀;在長沙、張家界、韶山、嶽陽、南嶽和郴州等重點景區,策劃製作出一批特色鮮明、構思新穎、製作大氣的主題旅遊文藝晚會,在主流媒體中開辦旅遊欄目、旅遊頻道;出版有影響、有實效的旅遊書籍;鼓勵發展影視、歌廳、酒吧、茶藝等休閑娛樂業。
二是旅遊業與商業形態的大結合,形成會展商務旅遊業。舉辦旅遊商品博覽會和交易會、展示會,建設商務談判、營銷活動、娛樂活動一體化的RBD,支持和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從事旅遊商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建設和完善重點旅遊區遊客集中購物場所和特色旅遊購物街區,形成旅遊商品銷售網絡。隨著湖南經濟快速發展和經貿交流的不斷擴大,湖南的會展業在開放、創新、合作中不斷壯大,為湖南經濟發展不斷注入了活力。“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大會展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產業對會展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長株潭城市核心區域地帶,按國際標準,建造一個集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會議中心於一體的專業化的國際會展中心,為湖南打造中國中部會展之都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旅遊業與體育產業、保健產業的自然結合,形成旅遊康體產業。把群眾體育、休閑體育與旅遊活動有機結合,把健康快樂融入旅遊活動,拓展旅遊業的發展空間。旅遊休閑具有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功能,旅遊業與中國傳統保健醫療、與現代環境醫療、與體育健身結合,可以形成巨大的產業空間。湖南省要在這方麵繼續創新,形成產業旗艦。
四是旅遊業與創意產業的結合,形成旅遊智業。讓旅遊業發展更加靈性。在旅遊業發展中,旅遊谘詢產業、旅遊職業培訓、旅遊創意產業為代表旅遊智業,也在快速發展。湖南省要致力於培育一批旅遊智業的龍頭企業。
五是旅遊業與製造業結合,全力培育旅遊設備產業。鼓勵旅遊裝備製造企業深入了解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和旅遊服務企業需要,拓展市場,創新開發,建立各種旅遊專用品、特用品生產基地,生產旅遊車、遊輪、遊艇、高爾夫、滑雪器具、大型遊藝設備等產品。鼓勵和培育旅遊紀念品、旅遊生活用品製造企業快速成長。
六是旅遊業與交通業的深度融合,創造特定交通工具的旅遊利用所形成的旅遊業新業態。遊艇旅遊業,遊艇旅遊是未來水上旅遊休閑運動的發展方向。逐步建設完善遊艇基礎設施,完善遊艇管理辦法,適當擴大開放水域,培育發展遊艇俱樂部,特別要注意以長株潭湘江段“中國萊茵河”遊艇項目的優先發展。自駕車租賃業,隨著休閑旅遊時代逐步到來,自駕遊熱潮在近年掀起。“十二五”期間,扶持成立5家跨區域汽車租賃公司,鼓勵各市州自駕車租賃業快速發展。指導企業開展自駕車租賃與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聯運業務。
3、提升產業素質
第一,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整體效益。
旅遊產業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朝陽產業、建設“兩型社會”的先導產業、湖南最有潛力走向世界的支柱產業。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發展所向,是實現我省旅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省旅遊產業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
推進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要實現我省旅遊供給由單一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複合型產品轉變;旅遊產業要素由單一以“遊”為主向食、住、行、遊、購、娛全麵發展轉變;旅遊市場由主要吸引國內遊客向國內、國外並舉,不斷增強遠程和高端遊客的方向轉變;旅遊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規模型向效益型,由注重單一經濟功能型向發揮綜合功能型轉變。通過加快推進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使我省旅遊接待人數、旅遊總收入、旅遊業相當於全省國民經濟的比重和在全國排名方麵實現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豐富科技文化內涵
要充分注意旅遊業研發體係建設,加大旅遊業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的力度,提升旅遊企業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增加旅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在旅遊開發中,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集中精力塑造整體旅遊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
第三,發展低碳旅遊業
旅遊業的發展,要融入低碳經濟模式,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全麵對接,形成低碳旅遊經濟模式。要建立飯店、旅行社、旅遊景區的節能降耗標準,鼓勵旅遊企業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水節能減排技術,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環保企業。要在全方也倡導低碳旅遊方式,吧旅遊業建設成低碳綠色產業。
第四,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加大旅遊人才的培養力度,大力提升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支持現有博士點、碩士點培養湖南省旅遊業高層次人才,鼓勵旅遊高等職業院校發展,鼓勵各種旅遊職業培訓企業的發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注意提高旅遊企業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旅遊業的社會效益
進一步提升旅遊發展的社會效益,尤其是弘揚旅遊業發展在提升主觀幸福感方麵的主要作用。
五、“十二五”旅遊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強主導政府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通過統籌整合各方麵的力量和資源,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重點解決在旅遊產業發展中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在產業定位、規劃編製、引導投入、政策製定、區域協作、市場監管、資源保護等方麵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第二,突出項目帶動策略。圍繞加快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按照“大項目促進大發展、大發展實現大提升”的思路,通過一批重大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項目的建設和實施,豐富旅遊市場供給,完善旅遊產業鏈條,加快知名旅遊目的地的打造,推進旅遊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第三,努力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加強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立足旅遊龍頭企業的培育,努力改變我省旅遊企業“弱、小、散”的現狀,整體提升旅遊企業綜合競爭力。
第四,大力推進集約發展。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麵向旅遊市場需求,加速統籌整合旅遊產業發展的相關資源和要素,實現特色化經營、集約化發展、差異化競爭,最大限度發揮旅遊資源要素的作用,最大程度滿足旅遊市場需求。
第五,加快接軌融入步伐。以提高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國際化程度為目標,以開放的視野和國際化的發展理念,善於吸收,勇於借鑒國際旅遊業發展的新規範、新模式、新趨勢,從旅遊產品建設、旅遊服務規範、旅遊管理提升等方麵與國際旅遊業進行全方位接軌。結合我省旅遊產業發展實際,建立文化旅遊發展專項資金,設立貼息專項補助資金,出台旅遊產業園區的支持政策,在更高的起點上促進全省旅遊產業快速發展。
第六,創新市場營銷手段。在科學了解遊客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把遊客的旅遊需求和目的地旅遊產品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滿足遊客的現實旅遊需求,激發和引導遊客的潛在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供需信息的有效對接,加快旅遊目的地旅遊產業發展。
第七,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強化質量意識,通過優質的旅遊服務,增強我省旅遊產業發展的“軟實力”,體現我省旅遊的良好形象。
第八,推進人才興旅工程。把旅遊人才建設貫穿產業發展的始終,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素質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急需人才開發為重點,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教育培養機製,使旅遊人才在數量、質量、結構和布局上與旅遊業發展相適應,為全省旅遊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 點擊數:] [打印本網頁] [關閉本窗口]
 

相關內容
  • 關於加強江西省旅遊人才隊伍建設(2010-2020年 2013-04-16
  • 國際酒店職業經理人網版權所有
    地  址: 北京鼓樓東大街25號 郵政編碼:101500 電  話:86-010-64830040
    京ICP備09051345號 技術支持單位:北京中宏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網站管理